正文
康有为什么失败了
一、从草堂授徒到公车上书
康有为并非一帆风顺,他走过一段霉运。科举之路窄得可怕,也黑得可怕,他扑腾多年,其路径是:考秀才,三战皆北,总算取得了监生的资格;考举人,六试不捷,心都考(烤)成了灰。清代科场流传一句谚语,“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可见运气之重要,学问之次要。康有为屡试不中,内心受到莫大的刺激,早已对现实郁积了一腔孤愤,这种人无疑最想改变现状。奇就奇在,名落孙山也会坏事变好事,他从八股制艺中匀出心思,钻研传统学问,面壁之功殊非浅显。当时,理学大儒朱次琦,人称九江先生,笃守程朱,力求实践,是羊城首屈一指的大学者,康有为出入其门垣,求益问字,但算不上正宗的弟子。后来,他上书权贵,动辄自称“侍九江之经席”,巧妙地打出“擦边球”。简朝亮是朱次琦的入室弟子,瞧着康氏矜夸十分别扭,就公开讥诮后者“游僧托钵”。
不管怎么讲,康有为的瞟学功夫确属一流,从理学到佛学,从经学到西学,不过数年间,就已融汇贯通。康氏屡次上书,言词激烈,虽然未获朝廷认可,但已名动九州。一俟他回到羊城,梁启超就气喘咻咻地跑来拜师。这可真是一桩新鲜事。康有为是长期落魄的监生,而梁启超是少年得志的举人,举人拜监生为师,在清代罕有先例。进士陈沆向举人魏源求教,一度传为佳话,但求教与拜师有本质上的区别。李慈铭收樊增祥为徒,乡试奏捷、会试奏凯均迟于弟子,但樊增祥也并非中举之后才登门拜李慈铭为师。梁启超的《三十自述》所言不虚,十八岁的梁举人听罢三十三岁的康监生一席真言,不禁“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以至于“竟夕不能寐”。能让志骄意满的梁举人心悦诚服地唯康监生的马首是瞻,这绝非易易。
康有为的身价高了,名气大了,要与他结交的人顿时多起来,其中有一位可了不得,不得了,这人是谁?是“国父”孙文。那时孙先生以西医资格,在广州双门底大街之圣教书楼悬壶,主张缓进改良,革命思想尚未萌芽,更别说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他曾托好友向康氏输诚致意,以求晤言一室之间,切磋琢磨,商量探讨。但康有为用势利眼看人,孙文只不过是广东境内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医生,康有为好为人师,臭架子摆得高不可攀,他的答复相当傲慢:“孙某如欲订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这话过于托大,弄得孙文愤愤不平,他原也是个舍我其谁的天王山人物,如何肯卑身执贽[zhì,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去做康门弟子?这两位近、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大明星就此缘悭一面,至死未交一语。
以上就是关于康有为什么失败了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