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有为什么失败了
政治家新开张,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手中必须抓稳三张大牌——理论、武力和联合战线,方可言智,言勇,言胜。康有为手中有理论,却没有枪杆子,缺少了一张关键牌,怎么办?那就一定要抓好联合战线,发展生力军。当时,除了死硬的顽固派,以那位说过“宁赠友邦,不畀家奴”的混球大臣刚毅为代表,康有为理应竭诚团结的力量至少有以下三支:
一支是政界的开明派,也是实力派,例如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大臣和督、抚高官,团结了他们,变法维新的阻力将随之锐减,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可是康有为刚愎自用,自以为抱紧了光绪皇帝的大腿,就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了,不必将李、张、刘等大臣放在眼里。他在北京办强学会,一时间,投奔者络绎于途,唯恐不得其门而入。李鸿章主动赞助二千两白银,作为入会之资,还同意出借安徽会馆的数间房屋给强学会办公,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李鸿章在政坛打拼数十年,门生故吏满天下,虽暂时失势(甲午海战后被短期停职反省),但影响力并未衰减,依然无人能出其右,他肯主动带头,又何愁强学会人气不旺?往后办事必将处处爽利。可是康有为颟顸之极,也蛮横之极,竟然不同意李鸿章入会,使后者碰上一鼻子灰,大为扫兴。康有为搞宗派小圈子,搞唯我独尊,好景如何能长?当时,对强学会感兴趣的还有力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他答应给强学会注资,从北京迁址到上海,开办费用由他独力承担。这样一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然而,只因张之洞以前辈学人的身份善意规劝康有为少谈“孔子改制说”,低调多办实事,一言逆耳,康有为就拂袖而去,将事情搅黄,这下进路、退路全断了。
一位以改良中国社会为天职的政治家,竟缺乏起码的度量,康有为还能在最需要人脉、人缘、人气的官场玩得日曜月明,水流山转吗?此问的答案已不待蓍龟而可知。
还有一支力量——“太子党”,是康有为理应团结的。“太子党”的存在有形有迹,他们得天独厚,对政治濡染最深,教育最好,而且了解旧政权的内幕最真切,接受新思想比海绵吸水还要完全。如果他们不耽溺于吃喝嫖赌、贪赃舞弊,而能够为国事民生沥胆披肝,那么这些人最有办法从内部消解旧政权的压力,减轻武力斗争的阵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些大家公子——谭继洵之子谭嗣同、张之洞之子张权、曾国藩之孙曾广钧、左宗棠之子左孝同、翁同龢之侄孙翁斌孙、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沈葆桢之子沈瑜庆、林则徐的族裔林旭——多达数十人,若能拧成一股绳,其合力将不可低估。他们是方兴未艾的政治新血,观念超前,跃跃欲试,最渴望有所作为。但康圣人却并不看好他们。
以上就是关于康有为什么失败了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