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有为什么失败了
翁同龢不欣赏康有为,并不意味着光绪皇帝就对康有为的欺世大言具有超强的免疫力。自古以来,衣褐怀宝之士上书给深居九重的君王,实堪称顶尖级的行为艺术,图虚名则绰绰有余,求实效则迢迢不及,康有为原本玩的就是心跳,四年之间七次上书,弄个名满天下或谤满国中都不足为奇。其万言书内颇多狂悖之语,例如“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不忍见煤山前事”,秦二世临死前乞求做黔首(老百姓)而不可得,明崇祯皇帝于城破之际跑到北京煤山(今景山)上吊,康有为用这两个亡国之君的典故说事,以增强其万言书的惊悚效果,光绪皇帝对他大逆不道的胡话倒是颇为优容。草野书生康有为不顾死活,畅所欲言,其主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确属立国的大本大原。
翰林侍读学士徐致靖向光绪皇帝保举通达时务人才,特荐五人: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正是这位帝师郑重其事的奏折对康有为推崇备至:“忠肝热血,硕学通才,明历代因革之得失,知万国强弱之本源。当二十年前,即倡论变法,其所著述有《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记》等书,善能借鉴外邦,取资我用。其所论变法,皆有下手处,某事宜急,某事宜缓,先后次第,条理粲然。按日程功,确有把握。其才略足以肩艰巨,其忠诚可以托重任,并世人才,实罕其匹。”世人多附会,加上以讹传讹,想当然认为帝师翁同龢讲过的美言,其实出自另一位帝师徐致靖的笔墨。光绪皇帝身居九重,两眼一抹黑,他读了徐致靖的奏折,一定欢欣鼓舞,变法维新,事在人为,既然狂生康有为与众不同,举世无双,或许真就是那把能够掘开冰川的利镐。
我欲望鲁兮,龟山蔽之。
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据东汉名士蔡邕的《琴操》记载,这首《龟山操》是孔子所作,意思是:“我想要眺望鲁国,龟山遮蔽了它。手中没有斧柄,拿龟山怎么办?”孔子退而忧念故国,以龟山蔽鲁比喻奸臣季桓子一手遮天。诗中的“斧柯”可释为“权柄”。男人不可一日无权,无权则处处遇阻,事事受欺。孔子感慨鲁国政治黑暗,百姓贫苦,要诛灭季氏,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康有为做梦都想进入清王朝的权力中枢,实现救国抱负,他对“手无斧柯”的感受同样深刻。
以上就是关于康有为什么失败了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