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春说,之前在俄罗斯曾经发现过2000多块巴依萨昼蜓化石,从地质年代来看,它们生活在1.2亿年前—1.15亿年前;另外,蒙古、韩国、北京也有发现。
“蒙古 、中韩的巴依萨昼蜓,生活年代都差不多,大约是1.1亿年前。”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春说,从现有的化石来看,巴依萨昼蜓在不断“搬家”,地盘不断扩大。
从目前资料分析,它们先从俄罗斯迁徙到蒙古,后来又迁徙到了中国和韩国。
这种蜻蜓怎么灭绝的?
与恐龙同时期,灭绝原因成谜
时光倒流到1.1亿年前,古特提斯洋穿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甘肃酒泉温度宜人,这里有清澈的湖泊,湖边生活着各种居民。盘旋在湖面的,就是巴依萨昼蜓。
它们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000万年左右。张海春说,蜻蜓在距今3亿年前后出现,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也逐渐变大,成为当时空中的“霸主”。巴依萨昼蜓生活的时代,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群体态轻盈的小昆虫,它们飞在湖面上,还会偷吃湖里的小动物。“它们一直是肉食动物,和恐龙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灭绝?“巴依萨昼蜓是怎么灭绝的?目前,我们也不清楚。”张海春说。
新闻延伸
中国最大蜻蜓化石
个头比现在大一倍
远古蜻蜓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张海春在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地区,找到的中国最大的蜻蜓化石,如果张开双翅,总长达22.5厘米。它生活在1.65亿年前,是目前我国已知蜻蜓中“个头”最大、世界第四大的蜻蜓。张海春把这种蜻蜓命名为“赵氏修复蟌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