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巴依萨昼蜓化石
据江南时报(记者 刘浩浩 实习生 吴昉/文 秦怀珠/摄):电影《史前一万年》,把观众带回了猛犸和恐龙共存的蛮荒时代。而记者日前获知喜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专家把属于这个时代更真实的东西,带到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距今1.13亿年前的蜻蜓化石。1.13亿年前的蜻蜓长什么样?这些化石的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江南时报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记者现场探秘
这些蜻蜓长啥样?
叫巴依萨昼蜓,只能看到翅膀
昨天上午,江南时报记者来到了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在这里,看到了由著名古生物研究专家张海春发现的远古蜻蜓化石,这些蜻蜓就是距今1.13亿年前的巴依萨昼蜓。
这些化石与普通的昆虫化石大小相当,在雪白的岩石断层面,清晰展现着一个个保存相当完整的蜻蜓伸展开的翅膀,翅膀上支撑薄纱结构的丝丝纹理。但可惜的是,所有蜻蜓都只能看到翅膀,头部、躯干等部位,都已经被岁月腐蚀得完全消失了形迹。
“这些化石,都是我的导师张海春在甘肃酒泉的一个盆地发现的。”张海春的学生、硕士生郑大燃告诉记者。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张海春经常会到一些历史上有湖泊的地区,去寻找化石。这次发现蜻蜓化石的地点位于酒泉的玉门,那里之前是个盆地。
为啥只能看到翅膀?
结构稳定,躯干含较多蛋白质易腐化
蜻蜓之所以只能看到翅膀,是因为翅膀部位的结构较稳定,躯体部分由于含有较多蛋白质,更易于腐化,所以全部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