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酒泉盆地的地层以后,就可以和东北等地层进行对比,进行地质研究。”郑大燃说,此外,根据发现化石的地理位置分析,还能够得出这种蜻蜓的种群迁移轨迹。
据介绍,目前全球只有五个地方发现了这种蜻蜓的化石,主要位于俄罗斯、外蒙古、中国的甘肃、北京、韩国等,每个地方的蜻蜓的生活年代都不同,据此就可以绘出一张巴依萨昼蜓在长达数千万年间的迁徙表。
根据迁徙表,就能够大致分析出,当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环境生态。
相关新闻
最大的蜻蜓生活在美洲
本次南京专家张海春发现的蜻蜓体型较小,翅长只有几厘米,而记者获悉,实际上蜻蜓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在长达数亿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地球上存在。蜻蜓不仅种类众多,而且体型大小也差别很大。
据悉,蜻蜓总目由三个目组成:古蜻蜓目、原蜻蜓目和蜻蜓目。古蜻蜓目仅生存于晚石炭世早期(约3.2亿年前),原蜻蜓目生存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约2.5亿—3.1亿年前),蜻蜓目从二叠纪起一直生存到现在,有将近3亿年的历史。
不过古蜻蜓目、原蜻蜓目都已经灭绝,现在看到的蜻蜓都是蜻蜓目的成员。
蜻蜓目分为三大类:差翅亚目(俗称蜻蜓)、均翅亚目(俗称豆娘)和间翅亚目(俗称蟌蜓或昔蜓),包括约5900个现生种,它们的体长一般为30—90毫米,体型最大的现生类群为生活于中、南美洲的一种豆娘,其翅展可达190毫米。
相关报道
据现代快报(胡玉梅 丁丽琼):住在城里的娃娃们,如今想看到蜻蜓几乎不太容易。事实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亿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硕士研究生郑大燃和导师张海春,在甘肃酒泉发现了生活在1.1亿年前的远古蜻蜓——巴依萨昼蜓的化石。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它们和现代蜻蜓的模样没啥差别,简直比来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颜不变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