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本次张海春共发现了三十余个这样的蜻蜓化石。“据我们了解,发现蜻蜓的地方以前是湖泊,蜻蜓死后经过若干年的历史演变,就形成了化石。”郑大燃说。
郑大燃告诉记者,这些蜻蜓的翅膀大约都是三四厘米长,由于所有的蜻蜓化石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蜻蜓的全貌现在依然无法还原,但是推断它们应该和现在的蜻蜓一样,属于肉食动物,主要靠吃昆虫和水里的生物为生。
“这些蜻蜓现在都已经灭绝了。”郑大燃说。
它的发现有何意义?
属于特有地层中的化石
可判断年代与迁徙轨迹
“其实蜻蜓的种类很多,现在我国就生活着大约70种蜻蜓,我们本次发现的巴依萨昼蜓有些特殊,它的化石属于标准化石。”郑大燃说,所谓的标准化石,是指在某一地层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这种化石的作用是,能够区别地层。
年代:
距今1.13亿年
比之前研究结果精确700万年
郑大燃告诉记者,巴依萨昼蜓属于热河生物群的下属分支生物。“这个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包括三尾拟蜉蝣、东方叶肢介、旱峡祁连鱼等,只要在某个地层发现其中的一种生物,就能对应地知道这个地层的年代情况。”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推断,发现巴依萨昼蜓的甘肃酒泉盆地远古时代所处的地层,属中沟组地层,距今已有1.13亿年的历史,而之前认为该地层的年代为1.2亿年前,化石的发现,让时间精确了700万年。
迁徙轨迹:
这种蜻蜓在五个国家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