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浩瀚的星河边,有一片广阔的星空。这里分布着159颗星,组成一个圆形的星带。古人将这片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然后又将这二十八宿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组,每组七宿。根据每组星宿分布的形状,古人用四个神灵称呼它们:东方七宿是青龙,西方七宿是白虎,北方七宿是玄武,南方七宿是朱雀。(浩瀚的星空,二十八星宿,各星宿用线连接成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的形象,汉代瓦当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图案)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M45号大墓中,墓主人身边用蚌壳摆塑的左青龙、右白虎,头顶上对着北斗星,这分明是一幅天文星象图,记录着距今6400多年前的先民们的天文观念。(濮阳西水坡M45号大墓天文星象图)
青龙也叫苍龙,共有三十颗恒星组成。角宿二星为龙角,亢宿四星为龙颈,氐宿四星为龙胸,房宿四星为龙腹,心宿三星为龙心、尾宿九星和箕宿四星为龙尾,它们共同构成一条舒展于东方的巨龙,龙头向南,龙尾在北。(星空中青龙七宿及各自的名称。河南南阳出土汉代画像石青龙星宿图)
二十八宿起于东方青龙,而青龙七宿的起点是龙角二星。先民们观察一年四季星空的变化,并根据斗转星移来安排历法和农耕。《说文解字》上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每年初春的黄昏,隐没不见的东方龙星,开始将它的双角露出东方地平线,“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春的消息,蛰伏的百虫开始苏醒,春雷开始震响,春天到了,该耕田了。春耕需要雨水,于是人们开始举行祭祀活动,庆祝春天的到来,祈龙降水,祝福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从商代和周代开始,每逢龙星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们都要进行以祈雨为主要内容的郊祭,称为“雩祭”。“雩祭”的主角当然是龙。龙,代表着春、生、雨、水,成为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农业之神。中国是农业立国,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龙神的祭祀都受到特别的重视。
为了祭龙求雨,唐宋时起,皇帝们为龙立庙供奉,封王加爵。唐代时建五龙祠,到了宋代,宋徽宗下诏,为天下五龙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宋徽宗的这一道圣旨,这天下五龙祠的龙神正名定位,于是祠中龙神穿上广袖大袍,蹬上朝靴,戴上冠冕,称上了“龙王”。(传统戏曲中的龙王形象)
龙王降雨,水从何来?当然是江河湖海。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记载有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停船在江边,看见一条苍龙从云中垂下龙尾,搅动江水,江中波浪涌起,江水随龙身而上,远远望去,腾空而起的水流像宽宽的白色绸缎,闪烁着银光。过了一会,便天降大雨,渠道沟汊都注满了水。(龙王吸水布雨)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念,“离地三尺有神灵。”水由龙掌管,这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渊潭溪沼,大凡有水之处,都有司理雨水的龙王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各地龙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