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到了西汉末年,这个“五德终始”的顺序又发生了改变。王莽为了篡汉,把原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改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革命。而王莽为了从刘氏手中取得政权,要效法上古帝王“禅让制”,通过和平过渡的方法完成王朝更替。为了给新莽代汉提供合法依据,儒生们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顺序,重新排列古代帝王的世系: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王莽自称是虞舜后裔,帝舜土德,于是他和黄帝、舜帝一样,为土德,成了一条黄龙。
人们在创造龙的形象时,加进了各种奇思妙想,从而创造了大小形象各具特色、长幼尊卑各有差别、角色分工各不相同的庞大的龙的家族。
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蛟龙的原型是鳄鱼。古典文献中说其形如蛇而有四脚,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能吞人。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明代《三才图会》中蛟龙图)
长着一对翅膀的应龙在神话传说中威名赫赫。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应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神气灵动的应龙)
有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说文解字》中说虬是“龙子有角者”。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螭龙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龙凤人物帛画中的龙无角,当是螭的形象。对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雌性的龙,所以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螭龙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龙凤人物帛画。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螭龙的饰纹)
在古代文献和器物铭纹中,还有一些著名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