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科举、祭孔、祭朱这些低调、温和且浩大的改革,在清政权内部也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顺治皇帝14岁亲政不久,将已经去世的多尔衮批倒批臭,一些满人贵族乘机要求恢复祖制,但被顺治坚决顶住。在与范文程讨论历代帝王的历史地位时,顺治通过对朱元璋的高度评价,表明自己推行所谓“汉制”的决心:“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划周祥。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但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辅政四大臣极为保守,担心“渐习汉俗”会损害大清的整体利益,推行“率复祖制,咸复旧章”,要求回到“淳朴旧制”中去,撤销翰林院,废除八股科举取士制度,并罢黜、放逐,乃至处决了一些主张改革的官员。
顺治帝最后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比如遵守入关前约定,给八旗有功将士配备奴隶。但是也采取了一些渐进的改革,约束八旗的“淳朴旧制”,如采用“编审人丁”的办法,对全国进行人口普查,编列户口册,这既为国家征收赋税做准备,也将平民的身份确认清楚,避免他们被逼勒为奴。康熙继位之后,守旧的势力曾一度坐大,而在康熙亲政之后,终于完成了多尔衮、顺治推行的“汉制”工作,并且以其雄才大略,实行得更为游刃有余。科举方面,康熙创造性地开设了“博学鸿儒科”,将科举的“统战”功能发挥到了极限,成功地瓦解了最后一批明朝遗民的对抗心理;祭孔方面,康熙是第一个亲临曲阜祭祀的清代帝王,也是第一个给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的帝王;祭朱方面,康熙也开启了清代帝王亲临明孝陵祭奠的先河。
在科举、祭孔、祭朱这三大举措中,通过科举扩大执政基础是中心。
科举制度超越了种族、门第、血缘,而构建了精英阶层乃至全社会的统一信仰、统一文化,这对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维护大一统的国家稳定,有着关键的政治作用。这一制度在官、民两极化社会中,制造了新等级——“士人”或者“士绅”,起到承上启下、维持政权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成为社会的平衡器。这个阶层进则为官、退则为绅,有效地整合、协调着上、中、下三个阶层的利益。这对于大清来说更有现实意义,能有效地规避其先天带来的民族问题,用以平衡其远较之前任何汉族政权都更为复杂的官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