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
好生者天之德也,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国家止欲帝关东则已,若将统一区夏,非安百姓不可。
这是一篇大清特色的“隆中对”,要求对大清的根本战略做出改变:抓住李自成“涂炭中原,戕厥君后”的良机,将自己从明朝的敌人,转变为明朝的继承者,通过讨伐“闯寇”,争取入主中原。
这次,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多尔衮向八旗军发出军令:
此次出师所以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一不如约者罪之。
这种“三勿政策”,对八旗军来说,是一次根本性的变化。
范文程则起草了给明朝军民的布告:
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师行以律,必不汝害。
这道命令和安民布告,宣告了大清定位的彻底改变,自此,能征惯战而冷酷残暴的八旗军,开始以正义者的面目出现,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武器,与八旗军的马刀一样,成为其进军全中国的利器。
有了“主义”的军队,其战斗力果然更为强悍。八旗军仅在石河与李自成的“大顺军”打了一场硬仗,随后便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北京。根据朝鲜使臣的记载,在清军的入城式上,“都民燃香拱手,至有呼万岁者”。
攻克北京后,范文程建议多尔衮,为崇祯皇帝隆重发丧,“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求隐逸,甄考文献,更定律令,广开言路,招集诸曹胥吏,徵求册籍”。他们还发现,明朝最新的赋税账簿,已被李自成毁去,只剩下万历年的老账簿,如果按照老账簿征税,税收要少很多。有人建议立即要求已经控制下的各省补交新册,范文程阻拦说:“即此为额,犹虑病民,其可更求乎?”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就用万历年的账簿征收赋税。
在清军南征过程中,江南之战极为惨烈,清军采取了大屠杀的威慑手段,如著名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等。而在血雨腥风中,有一条纪律被死死地遵守了,那就是保护好南京城外的明孝陵。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多尔衮需要它作为政战武器,以便在战争和屠杀之后收拾残局、重聚人心。后来,康熙皇帝几下江南,都到这里祭奠明太祖,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目的就是宣示,其江山并非夺自明朝,而是夺自“戕厥君后”的李自成,大清则是“为君父报仇”的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