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令保护明孝陵的同时,清廷还下令,今后祭祀历代帝王时,追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中国”道统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中,不仅仅有汉族的君主,还有其他民族的君主。自此,以“辽—金—元”为正统谱系,成为乾隆之前清王朝的主流。而到了乾隆年间,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乾隆继承了元明之际杨维桢在《宋辽金正统辨》中的观点,以元承宋为正统而排斥辽、金,以“大一统”为标准,将大清的正统接续宋、元、明而非辽、金、元,与传统的中华正统相衔接。但同时,他不仅继续祭祀辽金诸帝,还增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诸位非正统君王,以体现“治统”的多元性。自此,“道统”的一脉相承(宋、元、明、清),与“治统”的多元,成为清朝贯穿始终的国策。
百年宿命大逆转
入关之后,尽管有大规模屠杀,尽管有残酷的“发易服”,疑虑重重的“被征服者”却也看到了:这个发胡服的新政权,尽管依靠枪杆子夺得了政权,却在积极迎合传统,以期获得执政合法性资源。新王朝依然信奉或者至少标榜自己信奉“圣人之制”,它所要建立的,不是一个根基于外来意识形态之上的陌生的新政权,而是一个根基于传统价值观之上、结合了八旗特色的旧政权。
公开招考公务员、扩大执政基础的政策,成效卓著。自顺治三年(1646年),新政权在大中国地区首度恢复科举之后,圣人圣教的大旗,就有效地战胜了“反清复明”的小旗,不少抵抗战士重新拿起书本,准备在新政权中谋取自己的用武之地。当年著名的复社领袖、曾为史可法起草给多尔衮的信的侯方域,也加入了新朝的干部行列,有人写诗嘲讽他说: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然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
这种情绪性的冷嘲热讽,恰恰证明了当时“一队夷齐下首阳”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