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元,她有些动心。她对领队说:“你们觉得我行,就再联系我。”之后她开始兼职唱板板。
她记得其实第一次唱板板时很害怕,当晚脑子里全是哀乐,一夜没睡着。她之前从不敢去参加丧礼。
朱毅力介绍,这一行当的人大多是下岗职工。
相比之下,成都双流县的张建、金国荣夫妇的入行,稍有些特别。
1997年,他们的父亲去世,他们邀请一支乐队演出,主持人边搓脚边读祭文,让张建忍无可忍。一个乐队成员告诉他们,扣掉成本,一场演出能赚近500元。当时张建夫妇每人月工资200元,有时还发不出。
他们决定自己组建一支乐队。当时,当地的川剧团解散,演员们在街头卖早点、擦鞋。他找这些人加入乐队。

在重庆,2003年,胡兴莲下岗了,之后她正式踏入板界,成为一名职业哭丧人。“当时我别无选择,只能做这个。”
职业
哭丧人彭英觉得,一些年轻的入行者并不尊重这个职业,只是拿了钱完成任务
胡兴莲有专门的哭丧服,她自己设计的。这些年,她的哭丧服有过很多变化。
川渝两地职业哭丧人多为下岗人员,月收入七八百元;依附“乐队”存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她说,哭丧后,她做过很多尝试。模仿电视里戏服的样子设计哭丧服,套用一些戏曲的段落,自己改词,做哭丧的歌。
她希望能让人记住自己,希望更多的人请她。
2003年,她的第一次哭丧就让人印象深刻。“我加上了动作,比如下跪之类的。”那次丧家非常感动,第一次哭丧,胡兴莲得了50元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