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陆贽,给皇帝上“廉政课”
陆贽辅佐朝政,从不顾惜自身,时常与皇帝争论事情的对错,恳切地矫正皇帝的过失,有时明知道事有不可,也常据理力争。他虽然忠心耿耿,但却时常让皇帝难堪,有人劝他说话不要显露锋芒,他回答说:“只要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平生的学问,别的事情就没有值得顾惜的了。”
上梁不正,还想让下梁不歪
39岁时,陆贽终于官拜宰相。他一直是德宗身边的重量级人物,所以也是人们争取巴结取悦的对象,然而他清正廉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分外之财,分毫不取。
早先陆贽在华州任郑县尉时,有一次回家省亲路过寿州,曾经礼节性地拜见当地的刺史张镒。张镒声名远播,对这位年轻的后辈并没看在眼里,可是一番交谈之后,他深为陆贽的学识所吸引。等到陆贽告辞时,两个人已经成为忘年交。张镒知道陆母韦氏在家贫苦度日,遂从其薪俸中拿出百万铜钱,希望“为母夫人一日费”。面对如此厚赠,陆贽坚辞不受,张镒再三坚持,陆贽才拱手道:“敢不承公之赐!”然而他只是取了一串新茶,便飘然而去。
贞元三年(787年),陆贽的母亲因病去世,他按照规定回乡“丁忧”守制。在返乡的途中,陆贽将母亲的灵柩停于东都洛阳嵩山的丰乐寺。对于地方官员、豪绅富商们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结交机会,于是纷纷带着奠礼登门拜祭。陆贽毫不领情,回绝说:“家母过世,是我的私事,诸位与我非亲非故,仅只是宦途之交,你们厚馈的奠礼我是绝对不能收的,请诸位拿回去吧!”这些人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去。
因为平时没什么积蓄,丁忧期间,陆贽的生活常常捉襟见肘,最后靠朋友韦皋的资助才度过治丧、营葬等几道经济难关。
以上就是关于 陆贽,给皇帝上“廉政课”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