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陆贽,给皇帝上“廉政课”
在陆贽的策划和主持下,朝廷逐渐走出危局,摇摇欲坠的唐王朝转危为安,陆贽也因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被后人称为“救时内相”。
对不起,我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陆贽虽然深得德宗皇帝的赏识,但却很长时间不能从“内相”转正,原因是他不会顺情说好话,讨皇帝欢心。甚至很多时候,他会拒绝皇帝的要求,弄得皇帝很不高兴。
德宗在外逃亡时心里相当郁闷,有善于察言观色的术士建议说,“宜有变更,以应时数”,想出的主意就是尊号加字。建中元年(780年),就有大臣给即位不久的德宗上了“圣神文武皇帝”的尊号,但与他的太爷爷唐玄宗的尊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比起来,字数和程度上的差距都还相当明显。群臣请求加尊号,德宗很高兴,可陆贽却兜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陆贽的态度很明朗,即“不该加”。理由有两个,第一,“尊号之兴,本非古制。”这不是历史上的定制,“皇帝”这个称号,其实已经是最崇高的称号,无以复加。三皇五帝,或者只称“皇”或者只称“帝”,加尊号这件事,不过从本朝才兴起,国运兴也好,衰也好,跟尊号没关系。
第二,“以臣庸蔽,未见其宜。”尊号在和平时期加,尚且让人觉得招摇,现在天下治理成这个样子,怎么还好意思夸耀自己,给自己说好话、加美名?加上尊号,无补于美好的声誉;减掉尊号,也不会损伤美好的品德。相反,减掉尊号,还能显示出谦逊的美德。所以,尊号不仅不应该加,还应该罢黜原有的尊号。
这件事因为陆贽的坚决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以上就是关于 陆贽,给皇帝上“廉政课”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