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陆贽,给皇帝上“廉政课”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第二年,他派出特使巡视天下。陆贽大胆地向前来渭南的特使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政建议,即用“五术”察看风俗民情,“八计”考察地方官政绩,“三科”选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四赋”管理财政,“六德”安定疲困的人,“五要”精减官员。他的这些见解不仅深刻、全面,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唐德宗在当太子时,就已经知道陆贽的名声,这次听到了特使的汇报,心中更加敬佩陆贽,于是把他召入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监察御史。
此时的唐德宗急需人才,因为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泥潭中,“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在王朝内盘根错节,势力强大的,能占据十多个州;势力弱小的,也要兼并三四个州。它们各自为政,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如此形势,怎能不生乱?
建中二年(781年),几个节度使勾结在一起,发动了“四镇之乱”,公然与朝廷叫板。突然纷起的战火,让唐德宗有些手忙脚乱,他下诏询问应敌策略。陆贽对唐德宗抽调禁卫军,甚至撤掉西京防秋兵(防止吐蕃秋季入侵抢粮的军队)的做法十分担心,建议说:“立国的权谋,在于明察轻重缓急,根大而枝小,所以能稳固。如果京都地区防守空虚,万一有人偷袭,靠什么来防备呢?”
可惜唐德宗没能听取陆贽的意见,以致战乱愈演愈烈。
被抽调平叛的军队因为待遇问题发动兵变,攻进首都长安。叛军拥立范阳节度使朱滔之兄、泾原军元帅朱泚(音同此)为帝,改朝大秦,年号应天。唐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被叛军包围一月有余,几乎失陷。命悬一线之时,唐德宗想起陆贽的话,懊悔不已。从此,他把陆贽召在身边,一切事情都要和他商量。而陆贽更是显现出了惊人的能力,机要事务的汇总、远近军队的调度征发、皇帝下达的命令、臣子奏章的批复,处理得游刃有余。他提起笔来不假思索,挥手而就,每天写数百道诏书,每道诏书都条分理析,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关于 陆贽,给皇帝上“廉政课”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