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权的教化及倡导下,封建统治者为褒扬贞女节妇而设立了贞节牌坊。无数妇女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血泪甚至生命扞卫着贞节,铸就了一座座贞节牌坊与贞烈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贞节观也就成了一道加在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有人甚至为所谓的“贞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晚清到民国初年,有一个叫任宝芝的女性,她生于1888年 (光绪十四年)。任宝芝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女子,传统的贞节观念使她把贞节看得比生命还重。她幼年时,同一个王姓男孩定了娃娃亲。王长大后,外出闯荡,从此一去不归。任宝芝在家简妆素服,默默等待未来夫君回乡。民国二年(1913年),时年二十六岁的任宝芝遭流言污蔑,为保节明志投塘自尽。
任宝芝自尽的年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制度,却无法革去束缚在人们思想中的贞节观念。1913年3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务后,推行了一系列复古倒退政策,强化表彰节烈的政府行为,片面要求妇女守贞节。任宝芝的投塘保节之举,正好迎合当权者施政之要求,故经当地官员的奏请,立刻得以旌表。
贞节牌坊是传统观念下的一种贞节标志。在明清以来贞节观念近乎宗教化的社会里,贞节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意识里。而对这种观念的推崇和信仰更刻入骨髓的,是对处女贞洁的膜拜。
秦汉时代就有了处女检查的事。汉代的帛书《养生方》中有“守宫砂”的记载:“取守宫置新瓮中,而置丹(于)瓮中,令守宫食之。须死,即治,轧画女子臂若身。如与男子戏,即不明。”此种方法,就是用丹砂喂养蜥蜴,然后把它捣烂,这就成为一种红色颜料,把它点在女子手臂上,终年不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