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明朝军饷多以铜钱为主,而西北边陲的军饷积欠多年;明廷无奈之际,不得不铸铁钱,但军士拒绝接受。发行宝钞的计划也宣告失败。从西北爆发的军人和流民暴乱,不久就蔓延到更大范围的整个内陆地区。明朝很快就陷于崩溃。
除过剃发易服,清代基本沿用明朝制度,也包括钱银并行的货币体系,不过清代的币面文字增加了满文。清朝末年,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铜贱”,货币短缺持续恶化。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一方面发行纸币来弥补白银缺口,一方面铸造大钱来补充铜钱,大钱分为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乃至当千。一文“咸丰元宝”最大甚至可当1000文“咸丰通宝”,而前者的重量只有后者的30倍。于是人们争相熔掉“通宝”铸“元宝”,私铸远超过官铸,物价陷于一片混乱。没有多久,无论“重宝”还是“元宝”,都跌到与通宝相仿的水平,而纸币更是一落千丈。
晚晴时期,西方国家纷纷采用金本位,失去货币功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充足的白银供应和现代制币机的引进,使机制银元成为主流货币。在此之前,外国银元早就已经成为中国的硬通货。与传统银锭相比,标准化的银元逐渐取代了中等数量的铜钱,使铜钱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西式制币机器的出现,也结束了传统孔方兄的形制,实心无孔、大量生产的圆形铜币成为低面值货币——“铜板”。至此,有钱无眼,无论银币还是铜币,形制相同,无关重量,单位都是“圆”。
(本文首发于《企业观察家》2014年第6期。)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