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作为当时最兴盛的世界帝国,唐代商业极其发达,但中国以铜为主的货币体系明显构成瓶颈。“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外出的商人带着大量铜钱,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非常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飞钱”,相当于现在的汇票。
宋代中国达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铸币技术和规模空前绝后。宋代钱币不仅更加注重发行年号,而且在币面文字上更加精细;从司马光、苏东坡到宋徽宗赵佶,都曾在钱币上留下自己的“墨宝”,隶篆行楷,异彩纷呈。
宋代中国具备了许多近代化特征,它也是中国第一个商业社会。在政府岁入中,商业税收占到七成,而农业仅占三成。商业的繁荣导致货币需求量远远超过当时条件下的技术水平。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天圣时年铸钱百余万贯,到庆历时增到300万贯,熙宁时则铸铜钱600余万贯,但仍然无法解决“钱荒”问题,只好以五十文当“百文”。以宋朝发达的工业技术水平,“钱荒”说到底就是“铜荒”。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的购买力只有铜钱的十分之一,一贯铁钱重达数十斤。
宋代“钱荒”有多种原因,其一就是大宋的铜钱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不仅与中国接壤的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在使用,甚至连对手的辽、夏、金也将宋币当作法定货币,“一国所铸,四朝共用”。另外一点就是铜器的广泛增加也加剧了铜材原料的紧张,甚至出现了大量的熔钱铸器的现象,宋币成为很多资源匮乏小国的金属来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铜的产量增长一直很缓慢,而中国境内金银矿更加稀少,金银之少,根本不足以缓解货币的短缺状况。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