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西汉末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陷于崩溃,多次发行重量小而面额大的劣质铜钱,用来取代标准五铢钱。王莽的新朝甚至严厉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这其实是最早的通货膨胀,以增加货币(面额)总量来掠夺民众的财富。
隋文帝杨坚不仅结束了对峙与战乱,在统一中国之后重新铸造“开皇五铢”,也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货币紊乱,五铢钱重新恢复了信誉。
从秦朝的“半两”到汉朝之后的“五铢”,这些中国早期的货币不仅都以重量单位,而且币面文字一般也仅限于其重量。唐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实行币制改革,废除历代古钱,统一铸造新币,新币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再标示重量,而是代之以“开元通宝”。从此以后,中国的铜钱一般都称之以通宝或元宝,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开元通宝”的货币单位为“文”,也不再以重量(铢或两)为单位。同时,“开元通宝”放弃之前的十二进位制,实行十进位制;每一枚“开元通宝”为一文钱,重二铢四,十文钱为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从此,“文”成为货币单位,“钱”成为重量单位。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陷入财政困境,唐肃宗大量铸造“乾元重宝”,一文“乾元重宝”可当十文“开元通宝”,而前者的重量却只有后者的3倍。唐肃宗在诏书中称:“冀实三官(汉代主管铸钱机构)元资,用收十倍之利”。不久再铸“重轮乾元重宝”,其重量仅为“开元通宝”的6倍,却当50文开元钱。“乾元重宝”的出台完全是一场灾难。“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长安城中,竞为盗铸”,以致寺庙的铜钟铜佛都被熔化。晚唐会昌年间,随着灭佛运动的兴起,大量铜佛被铸成“会昌开元”,货币量的增加逐渐恢复了货币秩序。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