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为了缓解这种货币困境,宋朝政府不得不考虑发行“交子”这种纸币。此前在实行铁钱的四川,“交子”已经被广泛使用。之所以使用“交子”,实在是因为铁钱太重了,人们总不能每天背着几十斤铁钱去赶集,而商人更不能带着上千斤铁钱去做生意。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完全丧失了其本身价值,而沦为一种信用货币。作为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无疑具有革命性。虽然宋朝政府在纸币改革的初期比较谨慎,甚至考虑到纸币的易磨损而设计了3年为期的更新机制,但后来还是失去控制。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加容易制造通货膨胀,因为纸币不仅没有成本,而且不受资源限制,它是无限的。
从北宋中期之后,虽然铜钱并没有退出市场,但纸币已经与其并列成为官方的法定货币。这种颇具现代性的货币体系一直延续到元朝和明朝,通货膨胀总是周期性的爆发。每一次王朝崩溃的背后,都离不开滥发纸币的阴影。
明朝初期,朱元璋一方面铸造铜钱,一方面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下,纸币最后沦为废纸。明中叶以后,随着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自古以来如影随形的“钱荒”稍微缓解。事实上,白银从宋元时期就已经被当作主要货币使用,不过白银完全按照重量计算其价值,并未被铸成统一的钱币。标准大小的银锭一般被称为“元宝”。相对于传统的铜钱来说,单位重量的银子价值要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对于一般日常生活来说,铜钱仍然是主流货币,白银更多的是作为大额交易或储值工具使用。
白银的货币化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首先,货币供应的宽松激发了明清两代的商业繁荣,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其次,白银打破了铜钱货币的传统格局,特别是明朝政府将白银作为国家财政主币之后。随着白银与铜钱之间的供应量的变化,银子与铜钱的购买长期处于波动之中。白银多的时候,铜钱的购买力就上升;反之,铜钱就贬值。同时,因为白银大多来自海外,这造成偏远内陆地区银子奇缺,铜钱流失严重。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