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这种钱环函方的方孔铜钱起源于周,大规模的使用始于秦汉。先秦时代,就已经有秦韩魏等国通行圆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了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书同文,车同轨,“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从此确立了这种圆形方孔的货币形制。秦朝方孔圆钱也成世界上最早的法定货币。虽然当时称黄金为“上币”,青铜铸币为“下币”,但其实青铜铸币是主要的流通货币。黄金“上币”如同现在巨额面值的钞票一样,很难进入流通领域。
秦朝短命而亡,汉朝初期拨乱反正,一度放弃了秦朝的货币政策,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结果使钱轻如榆荚。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但规定“铸铜锡为钱,敢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当时所铸“八铢”、“五分”重量悬殊,但其文都为“半两”。从考古结果看,放铸期间民间铸造的四铢钱明显优于国家铸造的四铢钱,在含铜量与钱币的重量上(成色),都明显地优越。
汉武帝的出现将中国重新拉回到秦国的轨道,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实行盐铁专卖,民间铸币权也被彻底褫夺,朝廷铸造的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在经过几度减重半两钱、三次改铸五铢钱之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最终确立了统一标准形制、重量、铸造权的货币制度。法定铜钱圆形方孔,钱周有郭,币重五铢(汉一两为24铢,5铢约合现在的3.25克)。
从汉武帝时代起,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共计700多年间,五铢前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恰到好处,这种铜钱的影响远及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至今泰国的法定货币还被称为“泰铢”。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