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也出人才。四年的楚汉战争,是英雄与英雄的较量,也是人才与人才的较量。换句话说,刘邦和项羽不是一对一的在较量,而是团队与团队在较量。在他们麾下,各自都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替他们征战,替他们出谋划策。项羽手下有范增、黥布、龙且、钟离昩。刘邦手下有张良、萧何、曹参、韩信、陈平、郦食其。等等。
人们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刘邦手下的谋士多,而项羽手下的谋士少(似乎只有一个范增),而且在谋略、手段上,明显不及刘邦那边的人。其实不然。刘邦之所以谋士多,是因为他用的谋士多。项羽之所以谋士少,是因为他用的谋士少。人和人其实差不了太多,所谓的天才,自然有着过人之处,比如机敏灵活,比如思路宽广,比如记忆力超群,但我们也没必要就此将他们神话。术业有专攻,天才未必就是全才,他在这方面行,在那方面未必行。刘邦手下的人才突出,项羽手下的人才未必就不行,这里面有一个用和怎样用的问题。
在楚汉战争期间,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人才不是固定的。项羽手下的韩信、陈平,后来都投奔了刘邦,黥布先是听命于项羽,后来渐渐疏远,最后也完全归顺了刘邦。这个人才的流动,实则体现了双方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双方在人才理念上的差别,最终也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成败。
韩信最初在项羽帐下任郎中将,曾给项羽出过几次主意,结果项羽都没采纳。韩信觉得很没面子,后来听说刘邦要去巴、蜀一地任职,于是便去投了刘邦。结果在刘邦那还不如在项羽那混得好呢,在项羽那起码还是个郎中将,属于秘书级的,在刘邦那只做了个连敖的小官,管仓库粮饷,连跟人打交道的权利都没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职位,韩信都没能当多久。后来不知为何,韩信“坐法当斩”,受牵连被判了死刑。就在刀斧手准备行刑时,韩信看见了滕公,滕公的职务是太仆,就是给刘邦赶大车的司机,于是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说刘邦不就是想得到天下吗?那干嘛还要杀勇士呢。滕公觉得他出口不凡,于是放了他,并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封韩信为治粟都尉,还是管粮食,官也不大,最多由原来的具体操办事务,变成了现在的指手画脚。仅此而已。
正文
项羽身边的能人为何总是跳槽?
以上就是关于项羽身边的能人为何总是跳槽?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