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项羽身边的能人为何总是跳槽?
项羽对二位如此态度,那么他们到了刘邦那,刘邦又是个什么态度呢?
咱们前面说过,韩信最初去刘邦那里,也没受到重用,又不好意思再回项羽处,于是伤心之余,想仗剑走天涯,打算彻底做一个独行侠,可以说对仕途基本上是失望了。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后来萧何大力举荐,韩信的才能便永远没有展示的机会了。其当年所受的胯下之辱,也不会成为隐忍、大度的代名词,而是窝囊废的定语了。
刘邦最初也没看出韩信的特别之处,可见人才这东西并不容易被发现。项羽当初没重用韩信,并不能就此判定项羽不识人。作为一个大将军,又要带兵,又要打仗,每天的事务很多,不可能像现在的领导那么八面玲珑,在统揽工作之余,还要不停地对人事问题做出干预。
不同的是,由于萧何的推荐,刘邦最后还是认可了韩信。但也并不打算重用,而是想随便给他个将军干干。结果萧何说,只给个将军职位肯定留他不住。刘邦的好奇心也上来了,这是何方神圣啊,于是说,那要给个大将军呢?萧何说,给大将军行,但还得有个条件,你须得举行一个隆重的拜封仪式,要“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刘邦这次彻底动心,感觉萧何不像在开玩笑,于是欣然应允。
汉王对自己如此重视,还当着众人的面对自己行礼,如此威风,如此与众不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此时,韩信的自尊心彻底得到了满足,积极性也被彻底激发出来,自然会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当好刘邦的马前卒。韩信后来对刘邦始终忠心耿耿,设坛拜将这件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认可韩信,是因为刘邦信任萧何,用人不疑,这也是刘邦的一个优点。他喜欢用人才,这些被用之才又会帮他发现其他人才,从而营造出一个能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环境氛围。而刘邦在并不完全了解韩信的情况下,便答应萧何设坛拜将,如此屈尊迁就人才,足见其心胸之宽广,也足以说明他对人才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而绝不会轻易错过的。
以上就是关于项羽身边的能人为何总是跳槽?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