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何唐太宗对不同意见给予奖励
要知道魏徵这是什么样的意见呵!那么漂亮的女孩子,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漂亮绝伦,已经下诏书了,决定了,还要“朝令夕改”,何等了不起!但如果不发第二个诏书,第一个诏书就没有失效,置那女子家庭于何地?问题是还认错,说是自己的不对,有关的机构不对,这太了不起了。
再讲一个例子。贞观六年的时候,魏徵的地位相当之高了,但是也有人妒忌他,说魏徵对他的亲戚过分照顾,等于提出魏徵的一个问题来。唐太宗就让御史大夫温彦博查查有没有其事。并叫温彦博跟魏徵讲,代表唐太宗讲,你提了我数百条意见了,我都接受了,现在人家说你有这么一件事,你应该注意一点,这是小事,但是不要因为这种小事有损你的公共形象(有损“众美”)。因此你应该考虑一下,注意这个问题。但是过了好几天,唐太宗见到魏徵,问到底有没有不对的地方?怎么不存形迹?魏徵说,前天温彦博给他讲了这个意思,但“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没有弄清是非,就存形迹,这样君臣关系不会好的,最后对国家不利。皇帝提的意见,魏徵理都不理,当做没有这回事,不存形迹。结果不是魏徵做了自我批评,而是批评魏徵的唐太宗,当今皇帝做了自我批评。他说以前说的那个话现在越想越后悔,真是不对,你不要在乎我这个错。魏徵这个时候给唐太宗下拜,说“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唐太宗问忠臣跟良臣有什么区别?魏徵说,“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忠臣就是“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徒有其名。”忠臣就是拼一死,你杀了我也不怕,这叫忠臣。其实杀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皇帝也有过失,所以宁做良臣,不要做忠臣。唐太宗说,你讲出这个话,我永远不敢忘国家利益了,不敢忘社稷,赐给你二百匹上好的绢。
以上就是关于为何唐太宗对不同意见给予奖励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