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何唐太宗对不同意见给予奖励
如果看《贞观政要》,里面大量记载唐太宗如何纳谏,宰辅大臣如何直谏的故事。有一次很有趣,褚遂良是书法家,也是宰辅,他提意见,这个意见一般人不会接受的。有一位官员叫张玄素,令史出身,令史的地位比较低,唐太宗当面问他,说你是做什么的?张玄素觉得出身低微,感到羞愧,没有立刻答出来。这个时候褚遂良跟唐太宗讲,张玄素现在已经升到三品了,陛下不应该再穷其门户,还那么细查人家的履历,这涉及个人的尊严问题。唐太宗马上听了褚遂良的意见,感到很后悔,意识到对大臣个人的私事和来历,不应该问得那么细。唐太宗一次议论山东人如何如何,有一位辅臣叫张行成,他说皇帝应该四海为家,不要集中议论一个地方的人物。唐太宗觉得这个话说得对,给他一匹马,十万钱,还给他一套衣服。
唐太宗有时候感叹,设宴招待韦挺、虞世南、姚思廉等辅臣,跟他们说,龙有逆鳞,皇帝不能例外。可是你们这些人常常来触犯我,我也没有责怪,什么原因?我是在考虑江山的危亡问题。大臣能够直谏、敢谏,原因在于唐太宗能够接受这些直谏,你讲几次不接受了,就没有人敢讲话了。只要讲了他觉得对,立刻接受,立刻自悔,立刻自责,这样的皇帝,这样的人,可不多呀。
唐太宗所以接受群臣的意见,接受宰辅的意见,他是鉴于隋朝的教训。隋炀帝的特点是刚愎猜忌,史书上讲“予智自雄”,自以为聪明,结果人情瓦解,全国的盗贼蜂起他都不知道,最后亡国。这个教训唐太宗深深地记在心里。所以他经常讲,一个人的耳目有限,思想不一定周到,思虑难周,非得集思广益才能达到智。不听大家的意见,拒谏,自身会招祸。这都是贞观多少年之后,还反复讲这个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为何唐太宗对不同意见给予奖励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