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何唐太宗对不同意见给予奖励
因为历史上记载着,隋炀帝拒绝别人的意见,他自己讲,有谏者我当时不杀,但是到最后绝对不让他在地上,他只好到地下去。当时很有名的故事就是萧瑀对伐辽问题提出意见,立刻把他赶出朝廷,到地方上做一个小官。还有一位董纯建议隋炀帝能到江都去看看,因为他去扬州,董纯建议他是不是也能到江都,结果立刻把提出意见的人杀了。结果导致隋朝没有哪个人敢讲意见。史书上记载,直到丧国亡身而不顾。隋朝的败亡,隋炀帝的倒行逆施,给李世民深刻的教训。他说这是我所亲见,所以我恐惧审慎,一旦生活条件改变了,地位稳固了,就忘了过去的苦难了,但是唐太宗不忘。
当时能够进谏的大臣,除了魏徵之外,还有一批贤明的宰辅,像房玄龄,唐太宗跟他一见,好像是旧相识一样。还有杜如晦,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也是宰辅,唐太宗非常听他的意见。魏征是河北巨鹿人,太宗发现他的才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李世民尚未杀他的两兄弟的时候,魏徵就向李建成建议说,你应该早想办法,免得自己亡身。魏徵这个话,李世民后来知道了,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唐太宗跟魏徵讲,说你这个话不是离间我们兄弟吗?魏徵坦承地说,当时他听我的话,他就不会有今天的祸。他既维护唐太宗,又为当时另外一个人着想,这是伟大的胸怀。这个话一出,唐太宗的不愉快就没有了,而且送以厚礼。那时魏征还没有当宰相,拜谏议大夫。唐太宗常常说,魏徵敢于直谏,敢于“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
还有王珪,也是当时的宰辅,也敢于直言。唐太宗跟王珪讲,如果我有过失的话,你能够直言,我才能改呀,我们一起这样做,国家的安全和安定有何忧虑呢?当时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和王珪同知国政。有一次他们在宴会上一起吃饭,唐太宗跟王珪说,你问题看得深刻,看得又准,识鉴精通,而且善谈论。我请问你,你和大家相比,谁更优秀呢?谁更贤呢?王珪讲,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之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写得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杂的事情,条条有理,我不如戴胄。他能讲出他的同僚的各自的所长,这是王珪。我们很容易记住魏徵,但是跟魏徵同时的这些宰辅,一个个胸怀如此,难怪唐太宗喜欢。
以上就是关于为何唐太宗对不同意见给予奖励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