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本来就是个航海的民族,《诗经·商颂·长发》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统一)。”他们管辖的范围本来就延伸到了“海外”,到他们战败的时候,越海而逃就是很自然的了。

然而,他们能渡过茫茫的烟水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从广东偕数人驾小艇8艘,就曾沿着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亚州,他同他所乘坐的小艇照片,被保留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博物馆里。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周传钧博士,30多年前在他还是个渔人的时候,就曾偕同四人,不假其他动力,驾木帆船,用了63天的时间,沿黑潮暖流横渡太平洋获得成功。在他之前,他的一位同事的父亲.也因一批木船被台风刮向黑潮暖流,最后也漂流到了美洲。
与此同时,一批勇敢者也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试验。一位名叫图尔·海耶达尔的挪威旅行家,仿造古人埃及的船只,建造了一艘纸莎草船“拉”号。1969年,他就乘坐这艘船从摩洛哥横渡大西洋。来到了美洲沿岸的巴巴多斯岛。
1981年12月,另一位勇敢的探索者,36岁的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马蒂,乘坐一艘面积只有2平方米的带帆水上滑板,经过38天的航行,于1982年1月18日到达了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市附近。
这些勇敢的实践,说明了跨越茫茫烟水的可能。

据考证,周公平定叛乱为秋九月,渤海、黄海、东海已开始刮北风,如果殷人此时下海,那么北风、黑潮、西风漂流会促使他们走以下路线:舟山群岛—一台湾北部——一琉球群岛——日本南部——一阿留申群岛南部—一北美—一加利福尼亚——墨西哥,顺风顺水,简直是一帆风顺。正如沿着黑潮横渡过太平洋的周传钧教授所说:“古代中国的船舶不被漂到美洲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够的食物、淡水和思想准备。
另外,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自称是3000年前,经过“天之浮桥诸岛”而来,这与殷商灭周的时代正好一致。住在支华华的殷福布人自称是中国血统,每天见面都说:“殷地安”,意思是“殷人新地平安”。
也许,当哥伦布初次踏上这神奇的土地,见当地居民友好地向他道:“殷地安”,他便以为是“India”了。后来,哥伦布又到古巴时,他以为是中国南方某省,这个地理错觉他至死都执迷不悟。正如美国历史学会执行会长塞缪尔·盖蒙所说:
“事实是,不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是美洲人发现了哥伦布,他迷路了。”

许多考古发现令人震惊。
在奥尔梅克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批雕像,都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但却都长头少发,而《御览》引《晏子春秋》:“汤,长头而寡发”,汤,是商朝的开国国君,经著名人类学家斐文中教授解释,它们是由“人工缠绕变形的”,这是北方沿海东夷人的风俗、至今山东半岛仍有此风。
汉字在美洲不断被发现,迄今已有59个。房仲甫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发现美洲与中国商代文化明显相似之处有7点:土墩、雕像、饕餮纹、祖石、虎神崇拜、“四合院”式的建筑物以及与甲骨文相近的文字。墨西哥拉文塔有一处土墩遗址,是美洲最早的祭礼场所,其建筑年代与内容和殷人“封禅”仪式完全一样;秘鲁查比国文明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都崇拜虎神,在安第斯山上的神殿里有一座高大的半人半虎石像,和商代立雕的虎首、人身、虎爪明显地一脉相袭;印第安人的饕餮纹与商代相同,美洲出土的一个陶器上,纹路也和中国相似。这充分寄托了殷人对迢迢烟水的特殊的怀念之情。
1975年冬,鲍勃·迈雷尔在加利福尼亚海底捞到一块重152千克,中穿一孔的石柱,经考古学家莫里亚蒂和皮尔逊鉴定,这是一个船碇,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北美沿岸从未发现过此类人工石制品。1980年8月,北京大学安泰庠先生鉴定,这些“石锚”与台湾中、东部的灰岩同属一类,而广州的一座东汉古墓中的陶船上,却吊有这种石锚的仿制品,因此,它只可能是中国人远航美洲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