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昌城城墙采用隔层夹铺红柳枝或芨芨草的方法构筑,任凭风吹雨打、黄沙侵袭,依然坚固。曾经外有护城河、内有衙府。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英国人斯坦因都先后到此探察、挖掘。
今年初冬时节,记者到此探访。所见蒲昌城,只剩下四面环围的城墙。“城”坐西朝东呈长方形,长约一公里,宽约六百米,孤零零地被包围在三十四团的农田中;走近,距离城墙大约50米的平地上,茂密的铃铛刺、芦苇将城墙拦腰遮掩。正中一个约6米的大豁口,想必这就是当年的城门;城门的特征和威严早已不在,取代它的是坍塌成的斜坡,任人们轻易攀上城墙。
城墙高约5米,上部宽约3米,可行走轿车;外墙更高出一米多,隔几米有20*30厘米的瞭望孔和50厘米*60厘米的窗形射击孔——远望像八达岭的长城一般;约隔100米就有一座向外突出的城垛,此为哨楼,哨楼三面有射击窗和瞭望孔。城内,已成为梨园。什么时候、什么人最早来到这里将其劈为梨园不得而知。梨树稀稀疏疏,毫无生机,枯死无数。
三十四团副政委张绍杰告诉记者,三十四团为保护古城付出过不少努力,只可惜一没执法权二没经费,眼见古城日渐衰毁,希望媒体多多呼吁,共同努力让这一带不多见的古迹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