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兰德尔和里斯观察了在过去2.5亿年间地球上直径超过20千米的陨石坑。将这些陨石坑的年龄与太阳系3500万年周期相比,结果发现在某些情况里,彗星撞击的频率高峰期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发生了紧密的重叠,而在其它情况里则不是。整体来说,分析表明暗物质更可能在陨石坑频率问题上,而非产生陨石坑的平等比率上,产生可观测到的模式。
暗物质究竟有没有杀死恐龙?
据称与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有关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并没有完全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的时间点相重合——但兰德尔表示其中仍存在足够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连接也并非不可能的。“两者发生的时间还是比较接近的,虽然并不是完美的吻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更进一步的复杂因素便是陨石坑形成于彗星和小行星撞击,但只有起源于奥尔特云及其附近的彗星足够远到可以被暗物质转移。研究小组希望在未来能够区别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撞击以巩固他们的分析。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天文台的路易吉·福斯基尼(Luigi Foschini)表示这项理论需要进一步的详细审查。“我认为寻找尽可能多的假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他也很谨慎,因为无论是彗星撞击的频率模式,还是暗物质的盘状理论,目前都没有得到证实。
很快我们将了解更多有关暗物质盘的信息。近期发射的盖亚望远镜将绘制银河系内至少10亿颗恒星的运动。
因为暗物质会影响它们的运动,监测暗物质盘可能存在的区域里的恒星将帮助揭示是否存在更多暗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