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帝王“立储”因何大费周折
真正的伟人,没有一个是靠别人教出来的,包括我们的朱皇帝!
同样是刀光剑影,同样的惊心动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对象,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当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入关不久就因病去世。临终前,将皇位匆匆传给了儿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因皇帝年幼,顺治就指定了四名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幼主,料理朝政。按说顺治皇帝思虑也够周密了,四个大臣同时辅政,既增强了执政力量,又可以相互牵制,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大权落入一人之手。像“双保险”,看起来安全多了,但后来还是出现了鳌拜乱政的问题,甚至一度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这是大臣辅政的最大弊病,怕的就是大臣们心怀异志,权大欺主。但顺治皇帝应该是选对人了,玄烨最终还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非凡胆略,一举生擒了鳌拜。而就是这个过程,让玄烨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树立了威信,巩固了皇权。从此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也才有了后来的平三藩,收台湾,剿灭葛尔丹的不朽伟业。
顺治皇帝当然来不及拔刺,但这些刺却让后来的康熙皇帝自己一一拔掉了,并最终成为一代圣君明主。这样尴尬的局面,恐怕朱元璋至死也都是始料未及的。
当然,朱元璋和顺治,绝不可同日而语,采取的方法也是大相径庭,但其最终目的却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他们选择的后世之君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这就必然给历史留下两种不同的结局。前者是破坏性的,却带着一些偏爱;后者是建设性的,却带着极大的风险。但于历史而言,应是后者,对国家和人民更为有利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帝王“立储”因何大费周折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