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帝王“立储”因何大费周折
办法虽多,却也逃脱不掉两种渠道。一是清除异己,诛杀权臣;二是临终托孤,大臣辅政。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功高盖主的重臣,为避免将来对新皇帝不利,先提前收拾干净;后者主要是基于皇帝年幼,尚不能担当国家重任,而江山又不能拱手于人,唯有的办法就是为其选择一个或是几个既有能力,又能忠君侍主的大臣辅佐朝政,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等到皇帝长大成人,再还政于君王。
其实,这两种办法都各有利弊,也都是无奈之举,较难把握。决胜关键在于,后世之君是否具备领导一个国家的能力。对于后世之君能力较弱,臣子又相对强势的,皇帝老儿断然是不会放心的。皇帝不放心,就会睡不好觉。睡不好觉,可能就要发神经。而一旦把你惦记上,做臣子的就要非常小心了。这个时候,及时夹起尾巴做人或许还有得救,要是再不收敛,我行我素,说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当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开始也是大封特封功臣的。及至后来,对一起打天下的那帮臣子们却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放心、不顺眼,一来也是这些功臣太过骄纵,二来就是太子朱标过于懦弱。对比之下,权衡再三,朱元璋还是对功臣们下了黑手,诛杀一度到了腥风血雨的地步。对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太子朱标内心有些不忍,就劝朱元璋善待功臣。朱元璋也不说话,只是将一条满是荆棘的木杖扔到了朱标脚下,并命其用手抓起来。朱标用手一抓,顿时被扎破了手掌,棍子也丢到了地上。这时,朱元璋才不无意味地说:“我就是要把这些“刺”提前给你削干净,好让你将来坐稳江山啊!”。直到此时,太子才真正领会了皇帝老爹的真正意图。
“刺”最终是让朱元璋给削干净了,国家的军事人才也因此消失殆尽,而朱标太子的执政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且很早就去世了。没办法,朱元璋又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也是一边言传身教,一边继续“拔刺”。到了此时,国家人才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一些尽管老实本分,但在白色恐怖的政治环境下,早就已经丧失了治国济世的本事和勇气。而这时,那些在外的诸侯王们却是日渐崛起,不断壮大。朱元璋在的时候,自然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等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明成祖)马上起兵造反。最终杀入京城,夺了皇位,连建文帝也不知所终。如此看来,稳固政权,治理国家,单靠拔刺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帝王“立储”因何大费周折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