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引军北上后,隋朝旧臣、江都太守陈棱不忘旧主,他集众缟素,备仪卫,将隋炀帝改葬于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贞观五年(631年),隋炀帝之墓再次移葬于雷塘。唐代诗人罗隐曾吟诗惋叹:“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这首诗名《炀帝陵》,“雷塘数亩田”即指隋炀帝墓。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于长安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民间传说,隋炀帝因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其墓日后也就渐渐荒芜。宋代以后,雷塘一带被洪水多次淹没,只剩下一堆孤冢勉强可以辩认。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曾任浙江巡抚的学者阮元在雷塘寻出隋炀帝墓葬,之后亲为立石并请扬州知府伊秉授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于其上。
由于时代久远,阮元发现的墓葬遗址未必是隋炀帝真墓所在,这次在司徒村曹庄发现的古墓,倒可能是隋炀帝与萧皇后的合葬之地。考古专家的鉴定结果出来后,很多人也认为,此墓葬规模如此之小,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隋炀帝好大喜功的个性。这种质疑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话说回来,鉴于隋炀帝的暴死和亡国之君的身份,唐王朝象征性地给他修一个“王墓”,已经算对得住他了。
话说南朝后主死时,正是隋炀帝即位之年,这位雄心勃勃的新君赐给前者一个“炀”谥。按《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孰料14年后,隋炀帝的表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给他加了个“炀”字的谥号。笑人者终为人笑,亦莫大的历史讽刺。(刊于《海南日报》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