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月异部》「隋文帝仁寿四年六月庚午,有星入於月中」。
九○五年,《新唐书天文志廿二》「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叁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馀丈而止, 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黄,长五丈许而蛇行,小星皆动而东南,其陨如雨,少顷没,後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色懵懵」,这个大星发红黄光,长形。
一○八七年,《续通鉴》「宋哲宗元佑二年六月壬寅,有星如瓜出文昌」,又是一个长形物体。
一一八六年,《续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叁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轸(乌鸦座)」,注意那一天是朔日,根本见不到月亮,更怪的是「日、月、五星」统统会集在乌鸦座,这是天文学上绝不会出现的天象。
一二一叁年,《续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叁月,太阴太白与日并行,相去尺馀」。月亮、金星和太阳近距离并行,可能吗?
一二七五年,《续通鉴》「宋帝德佑元年叁月丁亥,有二星斗于中天,顷之,一星陨」,这就和两日相斗一样的奇妙。
一叁○八年,《续通鉴》「元武宗至大元年秋七月庚申,流星起自勾陈(小熊座),南行,圆若车轮,微有锐,经贯索(北冕座)灭」,这个「流星」从九十度的北极星附近的小熊座飞到叁十度的北冕座,圆形如车轮,可见体积很大,妙的是略微「有锐」,指出有锐边或明显的亮边。
一叁六四年,《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廿四年六月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见南方,光如昼」。
一四○四年,《明史卷廿七》「明成祖永乐二年十月庚辰十四日,有星如盏,色黄」。
一四二四年,「明成祖永乐廿二年九月戊戍,有星大如碗,色黄,白光烛地,有声如撒沙石」。
一四八八年,《明通鉴》「明孝宗弘治元年七月,御史曹 上言:「星陨、地震及金、木二星昼见」。
一五一二年、《廿四史》「明武宗正德七年六月丁卯夜,招远有赤龙悬空,色如光,盘旋而上,天鼓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