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叁一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叁》「宋理宗绍定四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叁月,日失色,有气如日,相凌」。此事在《金天文志》也有:「叁月庚戍酉正,日忽白而失色,乍明乍暗,左右有气似日而无光,与日相凌,而日光四出,摇汤至没」。
一五六六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叁》:「明世宗嘉靖四五年,日斗」,在《湖广通志》中也有:「明世宗嘉靖四五年八月,华容县西,忽天开日斗」,太阳会互斗吗?
《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和《唐书天文志》均记有公元六叁○年左右,「唐太宗贞观年间,突厥有叁月并见」。
公元前叁二年,《资治通鉴》记有「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汉书五行志》:「成帝建始元年秋八月,有两月重见」。
公元五四八年,《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两月见」。
公元一四四九年,《明通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明」,这个月亮和太阳一般的明亮,应该是发光体了。
一五七二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六月异》「明穆宗隆庆六年月昼见」。《湖广通志》也记有此事,但更详细:「隆庆六年五月,通山月光昼见,月下有二星随之」。
公元一五七年,《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天文志》记有「东汉桓帝永寿叁年十二月壬戍,月蚀,非其月」,另一次发生在一六五年,《廿五史天文志》及《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均记有「东汉桓帝延熹八年正月辛巳,月蚀,非其月」,古人早已明指「非其月」,可见不是月亮。
一一一六年,《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宋徽宗政和六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次年《续通鉴》又记有「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
一叁五○年,《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声若雷,叁日复还」。可以看出这些「如月」的星不会是自然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