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国终结者 儒将杜预
王浚的首功当中,有杜预的一份功劳。当初,杜预受命节制王的水军,但是杜预却给了他百分百的自主权,看战争情况而定,不必事事禀报,对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充分显示他的大度。到下游,王浑接手监管时,王浑就怕王浚立大功,百般阻挠,甚至在他已经俘获孙皓时,王浑还在向朝廷上书诬陷王浚。杜预王浑高下立判。
君子谨言慎行却立功德碑
杜预从小受儒学教育,而魏晋时世家子弟都崇尚玄学。他深知君子要济天下,也要自保,所以,他一直很小心谨慎。
济天下,他做到了。
说到济天下,想起一个笑话:当初杜预在收复江陵时,吴人对他又怕又恨,把瓠瓜系在狗脖子上拿到城头给杜预看,羞辱他,原来他有大脖子病,遇到树上长着瘤状的疙瘩,也砍下一块,露出白色的树茎,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以此泄愤。
他平定蜀吴之后,也曾恼羞成怒泄愤杀人,但是仍然勤于讲武,兴建学堂,富国强兵。百姓被感化,山越被收服,国防被巩固……引水灌田,公私得利。造福一方,终被百姓称为“杜父”。从夏水直到巴陵千多里水路,也全部被疏通,因此南方有歌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的功劳,被晋武帝记在心中:平定蜀国,增加了一千五百户的食邑。平定吴国,又封当阳县侯,食邑增到九千六百户,他小儿子杜耽封为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八千匹。
天下大一统,晋武帝派杜预返回襄阳,镇守荆州,但杜预多次上书,说自己家族世代都是文官,武将并不是自己的本行,请求退职。
杜预深知,当初接替羊祜,是天下还没全入武帝之手,而如今,天下再无大敌,此时再权势熏天,后果将不堪设想。虽然没有成功,但态度已然表明,至少问心无愧。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终结者 儒将杜预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