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何古代名将“下场悲惨”
即便这样,皇帝老儿也不一定放心得下。皇帝不放心,将领就会有危险,打仗自然也就放不开手脚。有那聪明的,一边忙着打仗,一边抽出时间向皇上上书表忠心,并反复释放不敢或是不可能造反的信号。而性情耿直的往往就是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事。虽说这话有道理(战场讯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一天到晚地老是汇报还怎么打仗。况且,皇帝老儿远在京师,也不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却也免不了让皇帝老儿心里不舒服。没办法,正打着呢,你不受就不受吧,咱先忍着。可一旦大军凯旋,天下太平了,皇帝老儿的心思也就变了。
大凡名将,当然都有大功。有功就要封赏,可封赏总是有个极限,一旦到了没有什么可封的时候,这些功臣们也就非常危险了。因此聪明的将军往往选择功成身退,像范蠡、张良等人,一边向皇帝要银子,一边辞去官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日子。这些人不仅没有因为功高盖主受到迫害,反倒是青史留名。皇上心里没有了疙瘩,当然也就无所顾忌了。但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一是要能看透,二是要心态好,二者缺一不可。一般人显然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说是不太情愿,一刀一枪建立起来的功业,就这么一下子交出去,怎么说都有些心有不甘。
问题是已经到了和平发展的时候,你居然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谈论你的功劳,表现自己的能力,显然就有些不合时宜了。甚至有时谈得兴起,再拿着领导当年的尴尬事说上一番,那就不仅是一个不妥的问题了。人都是好面子的,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在那里口无遮拦,只图一个嘴上痛快,那皇帝老儿的内心又会作何感受呢!这小子,你这是要干嘛呢?难道还要造反不成?皇帝嘛!一有心事往往就睡不着觉,失眠时间长了,很容易犯神经发脾气。到那时候,哪里还管你功劳不功劳的,早晚要了你的脑袋。因此,要想避祸,唯有的办法就是交出兵权,坐享安乐,少管闲事。但有时往往却是,人一旦居于高位,忘乎所以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想到潜在的危险呢?
以上就是关于为何古代名将“下场悲惨”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