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咸平二年任职枢密都承旨以来,王继英一直在枢密院任要职。宋代枢密院是负责国家军政要务的政府机构,枢密使虽位居宰相之下,但品级相同,与宰相并驾齐驱、分庭抗礼。那么,文不成武不就的王继英身居军界要职,究竟成就了哪些丰功伟业呢?《宋史.王继英传》记载了几件事:咸平三年契丹入寇,王继英密请车驾北巡(不知为何要密请?),宋真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派他视察前线,慰劳将士(此时敌军已主动退却);大将傅潜畏敌怯战,丧师辱国,王继英奉皇帝命将其从军中召回,交有关部门处置;景德元年,王继英跟随宋真宗从幸澶州,参与了议和事宜(指推荐曹利用任议和代表,实则是曹利用自请出使)。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真宗每次得到边塞奏报,必定令人先送至都堂(宰相公署)。他对宰相毕世安、寇准说:“军队的事务虽然归枢密院统管,但是宰相执掌文武大权,号令都要从这里发出……不要因为事关枢密院而放不开手脚。”他似乎忘记了宋太祖设立枢密院的目的就是要剥夺宰相的兵权,反而将兵权完全交给了宰相寇准。澶渊之战,作为文官的寇准指挥若定,前线将士浴血作战、奋勇杀敌,就连首倡南逃的文臣王钦若都坐镇大名,殊死抵抗。唯有军队最高指挥官王继英却不见踪影。即便如此,澶渊盟约的第二年,王继英便“加特进、检校太傅”,莫名其妙地又升了一级!
宋真宗如此看重王继英,难道他真如《宋史》记载那样,是个小心谨慎的谦谦君子吗?《宋史.雷有终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继英时掌枢密,颇忌有终进用,屡言其在蜀及守边,厚费以收士卒心。说王继英执掌枢密院期间,顾忌时任宣徽北院使的名将雷有终得到重用(宣徽使属武职,一般升任枢密使),屡次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称其在军队花钱邀买人心。若是在太祖、太宗朝,雷有终很可能会因此而送命。宋真宗倒也不算糊涂,没有听信谗言处置雷有终。而王继英的小人嘴脸则由此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