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英是开封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寄育在外祖父家。大概是因为家里太穷了,王继英“少从赵普给笔札”,少年时便跟随赵普,做铺纸研墨、收拾书房一类的杂事(我想他是被卖到赵普家做奴仆的)。王继英生于公元946年,按时间推算,他到赵家应在陈桥兵变前后,赵普还没有闻达。乾德二年(964年)赵普升任宰相,至开宝六年(973年)因雷德骧、雷友邻父子弹劾而罢相,被宋太祖贬出京城,期间王继英一直追随赵普。此时他已27岁,算是赵普的亲信随从了。
根据历史记载,赵普为相期间竭力打压开封府尹赵光义的晋邸势力,与赵光义矛盾很深。不少人认为赵普被弹劾罢相,是出于赵光义的暗中指使。赵光义即位以后,对赵普曾起过杀心(赵光义对赵普说:眹几欲杀卿),接连而来的迫害很可能会接踵而至。可以想象,此时赵普自身难保,新朋故旧包括身边的仆从们纷纷作鸟兽散。惟有王继英还是像以前那样恭敬地侍奉他(继英趋事逾谨),这一点很是难能可贵。
论才智,赵普不愧为大宋第一宰相。因为担心随之而来的政治迫害,赵光义即位以后,赵普马上上书要求回京,被任命为无职无权的太子少保,比外放时的职务还要低。赵普针对赵光义面临的政治难题,首先制造出“金匮之盟”的遗训,解决了赵光义继位合法性问题,并因而被任命为宰相,封梁国公。紧接着,又迅速处理了赵廷美谋反案,帮助赵光义除去心腹之患,一时间炙手可热。也就是在赵普二次入相的同时,作为仆从的王继英“隶名中书五房、院”,由仆人身份转变为拿国家俸禄的“吏员”。此时,他的年龄大约为35岁。
赵普是个比较念旧情的人,大约在他三度入相(端拱元年,即988年)之时,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便思量着要给王继英找个出路。以赵普的政治地位,他完全可以合法地荫补王继英为官,给他谋个好的差事。但是王继英除了处事谨慎、老实巴交之外,实在是一无所长。弄不好不仅害了他,还会给自己带来风险(那时举荐官员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恰巧,襄王赵元侃府中缺人,赵普便推荐他到襄王府中,担任负责接待来宾的职事 (导吏兼内知客事)。宋太宗曾召见王继英言道:“你以前尽心侍奉赵普,我全都知道。如今侍奉亲王,更应该尽心竭力。”可见赵普在宋太宗那里是特别关照过王继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