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好运气来了,城墙都挡不住”。襄王赵元侃有九个兄弟,他排行第三。长兄赵元佐天资聪明,善骑射,而且长得很像赵光义,原是皇储的不二人选。但是赵元佐对父亲谋害叔叔赵廷美极为不满,忧愤过度以致精神分裂,退出了皇位的争夺。二哥名叫赵元僖,《宋史》评价他:“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观其所为,有言过其实之嫌)。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任命赵元僖为开封府尹兼侍中,进封许王,成为准皇储。然而淳化三年(992年)11月,赵元僖上早朝时突发急症,回府不久就不治身亡,年仅27岁。这样,原本不被看好的赵元侃便成为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被宋太宗任命为开封府尹,封寿王。至道三年(997年)初,赵元侃被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宋太宗病死,赵元侃继位为帝,改名赵恒,是为宋真宗。在襄王府打杂的王继英(时年51岁),一下子成了宋真宗的“藩邸旧臣”。
宋真宗从意外成为准皇储到即位登基,不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他不像赵光义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储备人才,培植嫡系,“藩邸旧臣”算是他唯一的嫡系部队。早在宋真宗担任开封府尹时,王继英就被任命为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谒者。这两个职务都是负责仪卫、赞引等杂事的小官,品阶很低(七品)。宋真宗即位后,王继英马上被提拔为引进使(从五品)。转年,遥领恩州刺史兼掌阁门使。不久,又迁左神武大将军(正五品)、掌客省使。到了咸平二年,王继英的职务已经是正三品的枢密都承旨了。短短两年时间,王继英寸功未立,职务却连升八级,转型为军方最高层将领,正应了那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的古话。
咸平五年,王继英和太宗朝旧将周莹同为宣徽使(正二品)、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级),共同执掌枢密院。时军事重镇高阳关都部署阙,周莹因为练达军事,拜为永清军节度使、高阳关都部署(相当于河北战区总司令)。王继英因为无能,遂成为唯一的同知枢密院事(继英遂冠枢宥),地位反倒高过了周莹。据《宋史.王继英传》记载,王继英“小心慎靖,以勤敏称,上倚赖之”,深得真宗的宠幸。到了景德初年,贤相李沆病故,宋真宗改组政府,拜毕世安、寇准为宰相,任命王继英为枢密使(从一品)。这样,毕世安、寇准、王继英遂成为景德初年澶渊之战前后,大宋朝中央政府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