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代首都必建在运河终点
台湾经济史学家全汉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指出,南粮北运是帝国生存的大动脉。中华帝国始终建立在一个依靠舟船漕运维系的经济体制之上,如果没有发达的舟船技术和规模,也就不存在如此庞大的帝国统治。“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乐全集》)。
从秦汉开始,帝国京都无一不是选择在运河的终点。因为三门峡瓶颈,舟船从洛阳到长安极其艰难,帝国中央不得不去“洛阳就食”,甚至常常有半路饿死的事件发生,东都洛阳逐渐兴起。
唐末乱世使广通渠完全淤塞,宋朝只好暂以通济渠终点开封为都,并计划等广通渠疏浚后迁都洛阳甚至长安。“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虽然明知无险可守的开封作为帝都极为冒险,但舟船之利压过了军事权重,最终导致北宋倏忽间即告覆灭。南宋以通济渠的始发点杭州为临时京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完成整合,仅仅浙江的机杵耕稼,已经是“衣食半天下”。
宋帝国时期,中国自由经济达到巅峰状态,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汴京、临安、长安,洛阳和南京)无一不是建立在舟船交通之上,而“富庶甲天下”的扬州更是运河制造出来的一个梦想之城。从《清明上河图》上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一片舟楫连绵的昔日繁华。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有20多艘大小船只。画中有一艘即将通过虹桥的单桅货船,因无法张帆,货物过于沉重,全赖船夫卖力的撑篙,岸上十几个人使命地拉纤,才让船只得以航行。为了防止船身撞上桥梁,桥墩的护栏边有持蒿竿与软球的人,准备随时把船支开,以免发生沉船意外。
元朝建都北京后,所有物品必须由1600公里外的南方运来,华北的黄土土层决定了要想维持一条陆上官道是不可能的,水路运输仍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这条与海岸线几乎平行的京杭大运河就成为“帝国命脉”。漕船从富庶的江南出发,经过三千里跋涉最后到达北京的“海子”。今天的什刹海、北海、积水潭和已消失的太平湖在数百年前都连成一片,烟波浩淼,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海子”码头。马可波罗时代的大运河“犹如一条大河,能够行驶大型帆船”。
以上就是关于历代首都必建在运河终点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