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有太监学校 学生香饽饽
其副作用就是体罚半柱或一炷香下来,被罚者往往“昏晕僵仆,甚而呕吐成病。”《蕉轩随录》的作者方浚师也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此最酷不近理之法也。”
每逢节假日,也会放假一天,也会搞点文艺活动,例如写写诗,无非就是“云淡风轻”之类的儿童版诗歌。但这种娱乐活动也是有风险的,就是在大家排队离开时,如果哪位不慎站错了队伍,同学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既动口也动手,又骂又打。
学生也会
分配到各衙门工作
学生们的工作怎么安排?当然,大部分是在内部消化,不过,也会向其他单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门缺少写字的,就会打报告问内书堂要人,朝廷就会下旨给各衙门安排写字人员。
据说这些文化型太监,还挺抢手的,还是在校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聘请出去当文书,有时候到了学生被各衙门一抢而空,学校没人上课的地步。还得从其他部门挪用太监补充生源。
清朝情况:
乾隆对此进行打压
明王朝深受太监专权之苦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最著名的莫过于魏忠贤,不过,这跟太监读书似乎关系不大,魏忠贤恰恰是个不读书的太监。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的万善殿还设有太监学校,专门由一名汉人教师向年幼的太监传授文化知识。
乾隆皇帝对此很不满,乾隆三十四年冬季,即1769年,乾隆向内阁谕旨,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太监就是用来使唤的,就算读一点书,无非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何必惊动朝廷选拔的学士来教他们,让他们通晓文理?前明时期太监专政的教训还不够惨重吗?对于这种弊端,“朕每深非而痛斥之”,吸取过去的教训,要严防太监干政,为了安全,就算太监不识字又有什么妨碍呢?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有太监学校 学生香饽饽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