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仁寿宫
城头变幻大王旗。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作了皇帝,是为唐太宗。他在秉政之后,临深履薄,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的前半生戎马倥偬,餐风宿露,积劳成疾,得了“气疾”。虽“针石屡加,腠理犹滞。”(《九成宫醴泉铭》)登基第二年,考虑到“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和皇上的身体情况,群臣建议太宗“请营一阁以居之”。李世民这样回答,“朕有气病,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旧唐书》卷二)于是“深闭固拒,未肯俯从”。(《九成宫醴泉铭》)
贞观五年(631年)九月,太宗对群臣的建议作了变通,他认为,“隋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于是要求“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九成宫醴泉铭》),也就是只对前朝遗物修旧利废,以免暴殄天物。仁寿宫毕竟是隋室旧苑,虽已破败仍极奢华,整修过的仁寿宫,“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有点不伦不类,倒是可以作为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同上)整修过的仁寿宫,被唐太宗命名为九成宫。
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十六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在九成宫散步,沿途观赏楼台亭榭,信步走到西城背面,看到土地略显湿润,于是用手杖掘地,结果泉水流涌而出,水清澈如镜,味甘甜如酒,故名醴泉。于是敕命宰相魏征撰文,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写,镌碑立石,以记其事。一代名君,一代名臣,一代名家,成就一通名碑,世誉“三绝”,1380年来,此碑不愧为“人间第一碑,天下无双铭”。
以上就是关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仁寿宫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