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较量
问题是吃顿饭就能解决军权的问题吗?如果这么简单,五代之时的哪位开国之君不想解除手下大将的兵权呢?
大权在握的禁军将领、大宋的开国元勋就那么愿意交出军权吗?实际上,这是两者地位、实力、智力等方面的暗地较量。
第一,从赵匡胤来说,建国以来的众多措施已形成众星拱辰之势。五代君主建国之初未尝不想大权独握,但都未能梦想成真,最终都是打下了江山给了别人。赵匡胤之所以能实现独握大权之势,有高于五代亡国之君之处,那就是他的果敢、决断以及实力扩充。清朝乾隆皇帝对杯酒释兵权曾经有过如下评价:历来诵读史书的人大都认为宋太祖在宴饮之间轻松地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在不知不觉间不声不响地使天下归于安定,这实在是鄙陋浅见。石守信等数位禁军首领如果不是受制于宋太祖,又怎能靠几句客气话、知心话、暗带威胁的话就放弃了自己所掌握的军权。只不过因为当时宋太祖比他们这些禁军将领更加机智勇武,未雨绸缪,当断则断。石守信等人当时接受命令还来不及,又怎么敢有不同意见?修史的人没有远见卓识,只是在宴饮这一移权方式上不断来炫耀其中的奇异之处,而不是从宋太祖本身的英勇决断处入手,甚为可笑!(读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释兵权”为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之安,此鄙见也。守信数人若果不可制,岂数言委曲规讽所能罢其典兵者?彼时宋主英勇固出数人之上,操纵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异议乎?史家无卓识,徒于杯酒诡词处炫奇,以为秘计神谋,而不于宋主英断勇为处着眼,而后世遂以为是妙策独出。吁!可笑矣!《乾隆御批通鉴》)乾隆做皇帝六十载,对于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自然比一般文人要深刻得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杯酒释兵权”和平表层下涌动的权力争斗。赵匡胤之所以能以宴饮的方式实现权力转移,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主动权,在双方的角逐比量中,人单势不弱。
以上就是关于“杯酒释兵权”背后的较量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