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成虫靠吸食花蜜获取维生所需的能量(只有部分种类的雌蚊要靠偶尔吸血,来摄取产卵所需的蛋白质),要是没了蚊子,数以千计的植物物种会失去一类授粉者。不过,麦卡林斯特表示,蚊子的授粉作用对人类生存所需的作物倒谈不上至关重要。她说: “如果蚊子还有点什么好处,人类早就设法利用了。如果一定得从蚊子那儿要点什么话,那就要它们消失吧。”

北美东海岸的猪笼草,这种植物笼子里的水塘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群落,孑孓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最后看来,蚊子能做到而其他生物做不到的事儿还真没几样——可能只有一个例外:它们在从一个动物身上吸血、再把口器扎入另一个动物体内这件事上,高效得要命:而这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理想途径。
斯迪克曼说: “灭除蚊害的生态效应就是人口会增加。这就是结果。” 消灭蚊子将拯救许多人的生命,并使更多人免受疾病折磨。许多国家将不再为疟疾所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每年因为疾病需要花费1.3% 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果没有了蚊子,就可能省下这笔钱用于加速发展。 “在卫生系统和医院上的财政负担会减少,为防控虫媒疾病的公共卫生支出可以投入到其他重点健康问题上,辍学率也会降低。” 马尼拉的世卫组织疟疾学家杰弗里希尔(Jeffrey Hii)如是说。
菲尔朗尼博斯(Phil Lounibos)是一位生态学家,现就职于位于维罗滩的佛罗里达医学昆虫学实验室。他认为“消灭蚊子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痛苦”。 他的研究表明,想要根除某种病菌携带者多半会徒劳无功,鉴于它的生态位会很快被别的携菌生物填充。他的团队从佛罗里达的垃圾站中,收集了雌性黄热病蚊(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然后发现其中有些被亚洲虎蚊(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授精,而后者携带多种人类疾病的致病菌或病原体。这样的授精使雌性黄热病蚊绝育——展示了一种昆虫取代其他种类的方式。
鉴于蚊子传播疾病所导致的严重的人道主义后果和经济损失,科学家基本认同消灭蚊子带来的好处(人类总体健康的提升)还是要高过人口增加的代价。而其他生态系统“附带损失” 也不会为蚊子赢取太多同情。“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位置” 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概念,不足以为蚊子提供辩护。世界至今还有蚊子,实是人类能力有限,而非无意于此也。
因此,虽然从鲔鱼到珊瑚,许多有益的物种接连被人类在无意中推到了灭绝的边缘;但一种几乎毫无可取之处的小虫子,却任由人类费尽千般努力,也不曾被危及生存。“蚊子在环境中所占据的生态位并非无懈可击,” 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的美国蚊虫防控协会昆虫学家乔伊康伦(Joe Conlon)说,“假使将来我们成功消灭了它们,那些有它们活跃的生态系统大概只会打个小嗝,然后就继续该咋咋地。蚊子留下的空档自有他人接替,但继任者会是更好还是更糟……这就没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