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12年法国科学家居维叶首先提出“灾变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热潮,人类对于生物大灭绝的探索已经进行了200年。随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能放缓物种灭绝的脚步。
我国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进行了20多年。但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学术论文上,人们对于生物大灭绝几乎不了解。《远古的灾难——生物大灭绝》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生物大灭绝的科普读物。
正如戎嘉余院士在书中所说:“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中发生的生物大灭绝的本质及灭绝后生物复苏的基本特点,认识他们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希望能激发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物多样性、杜绝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贪婪、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正能量。”
相关报道:人类或许正以自己的手“制造”着生物大灭绝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新网南京12月27日电(杨颜慈 钟升):“如果没有人类干预,我们应正处于物种极大繁荣,迅速繁衍的时代,而非面临物种极速灭绝。”人类或许正以自己的手“制造”着生物大灭绝。12月26日,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远古的灾难--生物大灭绝》新书发布会上,研究员许汉奎对记者表示。
发布会上,许汉奎梳理了地球地质史上共发生的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并对人类或正经历的经历的第六次大灭绝进行解释。许汉奎指出,目前地球正处于两次冰川活动期之间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参考地质史上的类似时期,当前理应为物种复苏繁衍的一个“繁荣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今生物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有不少专家认为,以此趋势无需100年,现存的绝大多数生物将灭绝殆尽,地球是否正在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许汉奎认为,前五次的生物大灭绝通过淘汰大量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为新的物种进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对整个生物圈而言,大灭绝既是灾难,同时也是“造血再生”的机遇。但是与前五次的“天灾”不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高度发展的同时过度向大自然索取,以致环境生态破坏,大量物种灭绝。因此出现替代的新物种也相当之难。“若人类再不采取措施,灾难性气候成为常态,生物大灭绝只会愈演愈烈”许汉奎警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