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革命者划分的汉地十八省)
相对狭小的耕地面积,膨胀的人口数量,让中国的人口密度远远比欧洲要大。这迫使先民为了生存不断地开荒,再加上气候的自然变迁,导致大片原始森林从汉地十八省消失。根据考古显示,一直到战国时期,长江以北还栖息着大量的犀牛、熊猫、大象等生物,现在人们提起大江以北基本都是耐干旱的作物了。倒退两千年,关中(陕西)也是出名的富裕膏腴之地,现在人们对西北的印象停留在漫天黄沙。
(黄土高原的诞生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原因)
大量消失的森林和人为改道的河流极大地破坏了长江以北的生态系统。当出现干旱、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时,人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去填饱肚子。偏偏人口密集就意味着共享的公共资源更少,更容易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和冲突。当传统的树皮草根已经不能让饥民填饱肚子时,饿死者乃至敌对方的尸体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后天原因更为残酷
如果说以上都是天作孽的话,那么人为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饥荒就是把老百姓逼上“人相食”的绝路了。古代世界的各个文明,往往都有自己的人口统计的手段与方法。由于人口统计与赋税和征兵工作挂钩,所以是很多地方都不能避免的重要工作。但无论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希腊罗马,还是具有更多封建属性的波斯和中亚,都没有一种治理手段能达到编户齐民的效果。
其他文明的人口统计与编户齐民无论相比,在立意还和结果上都是大相径庭。因为封建主或者总督往往要对各自的领地负责。如果发生天灾不去及时救济,酿成的民变就会毁灭自己和所属家族。若是封建主需要开战,就会给麾下的工匠下达所需数量的武器装备的订单,不会拖欠费用也不可能恶性杀价。所以,封建制度下的相关人口统计,只是在确定每一个人在封建系统中所需要承担的义务。

(基层的豪强大族 往往也有保境安民作用)
相比之下,编户齐民便是要在非常有限的人口基数上,压榨出尽可能多的资源。这其中既有赋税和生产力方面的需要,也有上层对人力资源的索取无度。今人想当然的人口大国概念,并非编户齐民产生的基础性因素。恰恰相反,编户齐民的产生,反映了制度设计时的诸多困境。包括人口数量不足、社会资源生产效率不高、土地数量有限,以及贸易网络的不够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