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范公最让后人尊敬的,还是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范仲淹能够说出这番话,绝非偶然,更绝非作秀。还是在范仲淹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部下有个官员孙某死在任上,留下遗孀和两个小孩。古代将灵柩送回家乡安葬耗费巨大,范仲淹带头捐出一百贯铜钱,下属官员纷纷捐赠,孙家人一共收到了几百贯铜钱。范仲淹为孙家妻儿联系了一艘船,派遣一个年老忠厚的差役护送。临行时,范仲淹担心沿途关卡抽税,特意给老差役一封信,交代说:“一路上逢州过县需要检查的时候,你记得把我这封信给当地长官。”诗云:“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老差役接过,孙家妻女千恩万谢而去。半路上,那些州县官听说大名鼎鼎的范仲淹竟然有书信相托,再看诗歌写得质朴而感人,不但不盘查抽税,反倒赠送银两。孙家妻儿得以顺利扶灵回乡。范仲淹对一个寻常下属都能够有着一颗关爱之心,用真心善意去关怀每一个人。
正因如此种种,范仲淹才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宋代文坛中,苏轼苏辙兄弟都是响当当的风流人物。那一年殿试结束,宋仁宗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今天朕发现了两个堪当宰相的人才啊。可惜朕已经年老,只能留给子孙使用啦。”宋仁宗对苏轼苏辙兄弟寄予厚望。
可是,很奇怪,苏轼到死也没有当宰相,苏辙还行,当了个副宰相。为什么呢?
在苏轼苏辙兄弟出名之前,其父苏洵曾经带着两兄弟去拜访朝中大佬张方平。张方平一番询问,对两个孩子都非常满意,特意把二苏留在自己书房读书。一天,张方平出了六道考题,让苏轼苏辙兄弟每道题目写一篇文章,张方平则退到屏风后仔细观察两人表现。苏轼拿到考题后,奋笔疾书,苏辙则撑着脑袋在思考,对考题的出处苏辙拿不准。苏辙实在想不出来,就问苏轼。苏轼没有说话,只是把毛笔倒过来敲了敲桌子,意思说出自《管子》(传为春秋时管仲所著)。苏辙还是有些疑惑,不过还是写完了那篇文章。不久之后,苏辙完成了五篇,可是还有一道题目不知道出处,又问苏轼。苏轼拿起笔来,在试卷上一划,竟把考题划掉,意思是没有出处,不必写了。两兄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了五篇文章。张方平阅卷,越看越喜欢。第二天,张方平告诉苏洵说:“你那两个儿子都是天才啊。大儿子聪敏过人很是可爱,小儿子谨慎持重——估计日后成就还是小儿子大些哦。”原来,张方平给出的六道题目,一道极冷门,一道是他故意杜撰。苏轼立刻就发现了,并且当即划掉,足以证明苏轼大才。可是,苏轼蔑视规矩,不屑流俗的毛病也初露端倪。多年之后,苏轼正是因为锋芒毕露得罪了朝中新党,被诬以诽谤君父非议新政的罪名,差点死在了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