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元璋缘何大兴南北榜案残杀无辜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经过两次复查,证明这次“春夏榜”无舞弊行为后,还是狠下毒手,残杀无辜呢?其实,朱元璋此举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抓住南北榜案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笼络尽可能多的士人来为自己服务。这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的。
明王朝建立之初,当时退往长城以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经常袭扰北方边境,明朝也多次大规模征调军队出塞讨伐,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明王朝来说,笼络北方士大夫,稳定北方局面,在南北籍贯的统治阶级人士中调节分配权力尤显重要。其实,朱元璋的激烈反应,与“蓝玉案”密切相关。震动明王朝上下的蓝玉谋反案,持续数年,株连人数达到10万人,其中尤以各级官吏居多。蓝玉常年镇守北方,案件爆发后,因他而遭株连的官员,也多为北方人,其中科举出身的北方官员甚多。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朱元璋自然深懂“恩威并施”之道,缓和与北方知识分子间的矛盾,稳固统治,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而科举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无论主考刘三吾,还是受命复核试卷的张信,均书生意气太重,不了解朱元璋的用意,自信无舞弊,仍坚持“江南本多俊才”。这样,诸位公正的考官,只好无奈地做了替罪羔羊。
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来看,这是“南强北弱”大格局所致。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现象,从唐王朝安史之乱时开始到明朝以前就已经形成。明朝建立后实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非但没有改变这种趋势,相反则继续拉大。北方并非无人才,朱元璋的几度文字狱,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故许多名士们隐居山林,对明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同时,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方式又给南方学子提供了优势。事实上,从洪武三年明王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南方考生的成绩,就一直在北方考生之上。“南北榜”案之前的明王朝六次廷试,状元清一色都是南方人。而从录取比例上看,也是南方中榜者逐渐增多,北方中榜者日益减少的趋势。“南北榜”事件的发生,恰好给了诸多北方官员“反攻倒算”的机会。在整个事件中,连连弹劾考官的御史们,大多来自于北方。如此情形,连后来修《国榷》的谈迁也感慨:“众议汹汹,非为公怒,乃为私怨也。”
以上就是关于朱元璋缘何大兴南北榜案残杀无辜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