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迷信梦境的菩萨皇帝被小人害得亡国
萧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三次舍身入寺。他曾经劝大臣江革要深信因果,江革也因此乞请受菩萨戒,据《南史江革传》,“时帝惑于佛教,朝贤多启求受戒,革精信因果,而帝未知,谓革不奉佛法,乃赐革《觉意诗》五百字,云:‘惟当精勤进,自强行胜修,岂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又手书敕曰:“果报不可不信”。萧衍的话很对,可以说精解经义,不愧佛学家,但是佛教最重要的是行为。看看萧衍的那首诗,好像不仅是写给江革的,倒像是他自己行为与结局的写照。
我们在《南史》中看到,萧衍的父亲为宋孝武帝刘骏所恶,不得志而死,所以萧衍帮助齐明帝萧鸾,为他谋划篡位之策,后来齐明帝萧鸾尽除宋孝武帝刘骏子孙,又得到萧衍的称赞,可说是“助纣为虐”。后来萧衍又以“自雪门耻”为名尽杀齐明帝之子,你如此杀戮当然是要承担因果责任。对此清人王鸣盛看的很透彻,在其《十七史商榷》中,他说:“愚谓:帝之信因果,正为于心有所不能释然者,故欲以奉佛禳之。侯景之乱,一家惨戮,果报仍在。”
梁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菩萨皇帝,但是,他并未彻底了悟佛法,在修持上是有问题的。据《五灯会元东土祖师》记载,大通元年,即公元527年,这一年十月一日,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金陵,与梁武帝有一番对话,指出了梁武帝的问题,但心高气傲位居九五之尊的梁武帝萧衍并不买账,当然也不能领悟。《五灯会元东土祖师》上说:“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就是说你建庙印经,奉佛度僧,是有那么一点小的结果,但远不究竟。可惜梁武帝不悟,当然他本人最后的结果恰好对此做了最好的注释,正如王鸣盛所说“侯景之乱,一家惨戮,果报仍在”。
对于梁武帝的奉佛以及其佛学修为,王鸣盛颇不以为然,认为梁武帝并不是真修持,前后矛盾很多。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梁武帝本齐明帝之谋主,代为定计,助成篡弑,后竟杀其子东昏侯萧宝卷,伪立其弟宝融,而又试之、篡之,并尽杀明帝之子宝源、宝修、宝嵩、宝贞,又纳东昏侯之妃吴氏、余氏以为妃。乃舍身奉佛,以面为郊庙牺牲,一何可笑。”梁武帝奉佛没有错,“果报不可不信”这话也没有错,问题还是出在人上,出在人的行为上。
以上就是关于迷信梦境的菩萨皇帝被小人害得亡国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